探秘“蛟龙”号

时间:2018-05-10 21:00:21阅读:47676
北京青年报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镇东南部柴岛村鳌山头,这个定位你知道是哪儿吗?不卖关子,这里是国家深海基地。政知道这两天去了一趟,看了看我们大国利器之一“蛟龙”号的家。&ldquo
第1张图片
1/8
第1张图片
第2张图片
2/8
第2张图片
第3张图片
3/8
第3张图片
第4张图片
4/8
第4张图片
第5张图片
5/8
第5张图片
第6张图片
6/8
第6张图片
第7张图片
7/8
第7张图片
第8张图片
8/8
第8张图片

北京青年报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镇东南部柴岛村鳌山头,这个定位你知道是哪儿吗?

不卖关子,这里是国家深海基地。

政知道这两天去了一趟,看了看我们大国利器之一“蛟龙”号的家。

“蛟龙”蛰伏

在鳌山卫,面对黄海,有两座原生态小岛,草岛和柴岛。他们像两条臂膀,把一片静谧的小海湾揽入怀中,海湾背后就是国家深海基地,也是“蛟龙”号的“家”。

从2015年3月起,“蛟龙”都是由此起航,搭乘靠泊在基地码头的科考船出征,执行大洋科考任务。

去年年底执行完任务之后,“蛟龙”号回家休养,一直停放在国家深海基地潜水器试验水池车间内。

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政知道,“蛟龙”号将进行为期一年的大修升级,提高作业性能。

升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,一是提升水下定位和目标搜索能力,可以快速找到目标,提高作业效率;二是提高近底的地形地貌测绘能力;三是增强直接取样能力,将机械手、采样篮进行微化之后,它们可以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取样,安全性能也会提高。

政知道见到“蛟龙”的时候,它已经被拆解了,可以清晰看到球型的载人舱和其他内部结构,因为涉及核心技术,丁总工特意吩咐不要拍照,以免泄密。

放一张蛟龙号的卡通图给大家欣赏一下咯。

伸不直腿的“蛟龙”球舱

在车间里,除了真“蛟龙”,还有一个1:1的潜水器模型,模型完全按照“蛟龙”号的本体系统设计,舱内设备和作业机械手都是真实设备。

丁总工说,真的不能拍,但是模型随便拍,还能进去体验。

得到特赦令,政知道第一个跑进了“蛟龙”的球形舱。

粗略来说,“蛟龙”号的构造包括9个部分。有水声通讯系统、超短基线定位声呐、包括四个推进器的稳定翼、蓄电池、照明摄像、机械手、采样篮、观测窗还有载人球舱。

政知君进入的就是载人球舱。

划重点,球形可是最抗压的形状。这个球舱直径2.1米,后面是生命保障系统,前面是操作台,包括潜器的控制杆、机械手的操作柄、对讲机还有一系列政知君看不懂的操作按钮。

球舱核定载员3人,铺设有坐垫,坐在中间的是潜航员,两侧还可以各坐一个人,一般是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副驾驶。

“蛟龙”号的下潜作业时间都在10小时左右,说是坐着,但以政知道不到1米6的小个子,在舱里也伸不直腿,乘坐体验可想而知。

不过,科学家和潜航员可不会无聊,球舱里还有三个观测窗,分别在正前方和左右两方。在海底,“蛟龙”的灯光所及只有7、8米远,对周围地形的判断要靠声呐,但是透过观测窗的玻璃,科学家与海底世界可以有最近1米距离的“亲密接触”。

除了通过观测窗看,还有机械手可以直接“接触”海底。虽然模型上只有一只机械手,但实际的“蛟龙”号有两只,据说右手比左手要灵活一些。

丁忠军告诉政知君,跟“海燕”那样的无人潜水器相比,“蛟龙”号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还可以根据关注热点随时改变航迹。

毕竟,科学家们亲自到海底去观察研究和根据图像研究是不一样的,地质学家可以去野外踏勘,深海领域的科学家也可以通过潜水器到海底去实际勘测。

首次环球之旅即将启航

自海上试验以来,“蛟龙”号共成功下潜158次,总计历时557天,总航程超过8.6万海里。

今年之内,“蛟龙”都不会有出海任务,明年下半年,升级之后的“蛟龙”才会复出。

它要到西太平洋深渊、马里亚纳海沟、雅浦海沟和麦哲伦海山区,以及西南印度洋热液区执行两个科学应用航次,全方位检测性能。

到2020年年中之后,“蛟龙”号就要执行首次环球载人深潜航次,预计航行时间一年。

丁忠军说,目前环球载人深潜航次的具体航程待定,从青岛出发之后,或者向东经过太平洋-大西洋-印度洋之后返航,或者向南,经过印度洋-大西洋-太平洋返航。

两条线路都会经过南海。

“蛟龙”号会在这些世界主要海区执行下潜任务,且沿途停靠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主要国家,还有计划与这些国家深海领域的科学家联合下潜,共同对海底进行勘测研究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